亂世紀往 | 紀年 |
西鎖簧村 |
旅漢日記 |
赴蘭日記 |
台灣日記 |
新竹 |
暮年拾零 |
家庭 |
海峽彼岸
|
子玉書法
| 食譜剪報
山西平定縣 歷史沿革
平定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远古时天下分九州,平定属冀州。公元前1106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地,平定为唐的东境。后来叔虞的儿子把唐"唐"心为晋,平定为晋的东门户。公元前498年,晋国权臣赵简子在县城西北的平潭筑城,这是史书记载中有关平定的最早建筑。公元前377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平定成为赵国属地。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一统华夏,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平定属太原郡。公元前140年,西汉建元元年开始设置上艾县,治所在今张庄镇新城村,这是平定境内最早的设县治所。东汉时,上艾县划入冀州的常山国,三国时划并州的乐平(今昔阳)郡。
公元386年,北魏统一了北方,将上艾县改名为石艾县。北魏时,安禄交(今乱流村)村民修凿的开河寺摩崖石像,为县境内现存最早的石雕造像,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隋代末年,为反搞暴政,石艾人王君廓组织千余农民揭竿起义,屡建战功。唐代初年,相传相传李世民之妹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娘子关。公元749年,石艾县改名为广阳县,治所设在广阳村(今属昔阳县)。五代十国时期,战争连绵,广阳先后为后梁、后唐、北汉所辖。
北宋初年,宋军攻取北汉,首先攻下广阳。公元979年,广阳县改为平定县,并迁县治于今上城,营造了大城中套小城的上下重城。
北宋时,宋徽宗信奉佛教道教。平定城的寺庙建筑宏伟壮观,南营天宁寺的双塔,东西对峙巍然凌空;寺坡下的神宵玉清宫,规模宏大。这些建筑都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后代又不断治理嘉河,改善街巷。到金代时,河上石桥飞架,两岸绿树成荫,上下重城,柳暗花明。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赞美平定山城景色:
一沟流水几桥横,岸上人家种柳成。 来岁春风千万树,绿烟和雨暗重城。
清代赵秉文任平定刺史时,在城南建涌泉亭,筑九曲流杯池。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2年),平定由县升为州,管平定、乐平两县,仍属太原郡。
元代,县城西南八里的冠山建资福寺,修崇古书院,官至中书左丞的吕思诚等人,曾在书院读书。元末战乱,平城池败颓。明代初年,上城重修州署,新建严更楼,后改为天衢阁,也就是今人常说的阳春楼。下城中部新修学宫,名圣庙,庙内大成殿至今尚存。明代万历年间,编修的《平定州志》是最早的一部全面记录平定史迹的官修志书,辑存了大量的文献史料。
清代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平定州升为直隶州,属省辖,领盂县、乐平、寿阳。
民国初年,州改县治,县衙仍设在上城。此后,随着正太铁路通车和平辽公路兴建,以阳泉车站为中心的商业网点逐步增加,阳泉形成了集镇雏形。1937年10月,日军入侵平定,大好河山遭蹂躏。铁路、公路沿线驻有重兵。为抵抗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抗日根据地,平定开始一分为三。以正太铁路为界,路北建立了平定(路北)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晋察冀边区;路南以平辽公路为界,建成立了平东、平西两个抗日民主政府,属晋冀鲁豫边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平东、平西两县合并为平定(路南)县。1947年5月2日平定县全境解放,1948年8月路南、路北两个县政府合并,成立了平定县人民政府,属榆次专区。1958年8月,平定县撤销,归入阳泉市,称为郊区。1961年4月又重新恢复平定县建置,属晋中专区。1983年9月,平定县改为阳泉市属县至今。
轉載 百度貼吧 冷風Z:
平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史称“三晋要冲、晋东门户”。春秋赵简子平潭筑城,秦通驿道,汉韩信屯兵,宋建平定城。几千年来,人文茂盛才俊众多,在这块热土上历史底蕴深厚,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记载着她昔日的辉煌。
平定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侧,太行山西麓,东邻河北,西连寿阳,南接昔阳,北近阳泉和盂县。县境东西54公里,南北50公里,境内群山环绕、丘陵起伏。石太铁路、阳涉铁路穿境而过,是河北等东南省份入晋的唯一通道,太旧高速公路、207、307国道,构成了南通北达的交通网,几十年来煤矿滥采滥挖,旅游业零打碎敲,已使平定这座文化名城山空水漏,灰头垢面,使得国际国内游客及过往路人很少停留。尽管近年来一批批新楼拔地而起,事业蓬勃发展,由于缺少旅游资源没有让人留恋的地方。
平定分布着众多的山川胜景和文物古迹。县东南浮山,相传是女娲氏炼五色石补天的地方,有炼石遗灶留存。明代陆深曾著《浮山遗灶记》;乱流开河寺存有北魏永平三年石窟造像;义井有小河石家花园;石门口长国寺有北齐天保六年的摩崖造像碑;县城东北的娘子关以天下第九关雄居,瀑布飞流直下,水上人家清幽闻名于世;新关、旧关的明长城关隘险峻;县城西南的冠山风景秀丽四时皆景,尤以崇古书院著称;南营天宁寺双塔向世人展示着古城昨日的荣耀,还有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名震三晋的人间天河娘子关提水工程,都是近代奇迹般的生态旅游景点。
古州历史上钟灵毓秀涌现出众多杰出人才。元有总裁宋、辽、金三史官至中书省左丞的吕思诚;明有邢部尚书耿九畴、大理寺张三谟;清有广东提督窦宾;近代有才女石评梅,翻译家吴其桐、太行英雄赵亨德。这些人脉、文气深厚的历史沉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渊源。平定就其文物遗存、文化传承、历史依托各方面而言,应是山西旅游皇冠上的明珠!由于近代以来,没有把文化当作产业和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直徘徊在全省末流位置,这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极不相称。“科名昆耀无双地,冠盖衡繁第一州”的名分与平定正渐渐远去。
平定所处的地理位置特别优越,雄居东南各省入晋的咽喉要道,又在太原至石家庄连接晋中各县之间的黄金大三角,是一个潜在旅游热线文化圈,未曾开发的处女地。古州文化、边关文化、瓷砂器文化、诗歌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评说文化是平定“文献名邦”的魅力和特色。这种鲜明的个性是经历几百年几千年风雨沧桑而形成的历史美和人文美。
平定的古宋城,上下重城至今还遗存千余米古城墙,古州书院、衙门沐风雨历沧桑还残存矗立着,南营天宁寺双塔虽显残损,但依旧屹立城上。圣庙主体基本完好,古街道、古民居、古巷、古店鳞次栉比,一条弯弯曲曲的古嘉河横贯上下城之间,其上至今还有济川桥、利涉桥两座古石桥,层层叠叠还有顺坡而上的二道后街,石评梅故居、窦大人故居,七、八座祠堂古院落。天时、地利、文脉、人气全部占有。
平定自古以来就具有山水园林城市的雏形。“楼头古城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平定城建有五坛六桥七城楼,二十二座戏台,二十四处阁,四十一座寺庙,十几座石牌楼,不一定全部恢复,择其重点历史文化涵养深厚的文化景观先行修复,古街道基本是原形,石板铺街让人们踏进历史长廊,古店铺挂起那久违了的旧招牌“逢元号、三和堂、天兴瑞、新盛魁、三义永、德泰兴、天合成”,经营现代对应的行当。临街修复二至三层阁楼门面,可旧坛装新酒,经营现代商业,也可由民间开发古家具、古钱币、古茶具、古瓷器、砂器、古兵器、镖局、博物馆等,完好的旧门楼原地保留。古院落、四合院可开辟古色古香的旅店,供游人体验生活。
旧庙宇如“圣庙”要侧重陈列儒家文化,如中国文字起源及发展演变史。仁、义、礼、智、信的人生哲理等文化,揭示讲求诚信是平定的精粹。“城隍庙”给世人展示人间的真善美,“文昌祠”陈列历史名人志士事迹生平,启迪后人继承平定文风昌盛,文献名邦的优秀传统,进而发展成德育教育基地。“九曲流杯池”是平定文脉人气的压轴之处,修复后这里需陈列平定历代文人、名家诗词、书画墨宝、碑帖,发展成全国瞩目、独领风骚的“兰亭”碑林。
古宋城的下城步行街,应原汁原味地修复成有宋、元、明、清建筑风格,充满历史厚度的步行商业街。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保留古代商家“前店后房”或“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特色,朱阁重檐古朴典雅,让人们走进这条历史长廊,于老街、老院、老店、老屋中细细体味清闲淡雅的历史韵味和人文情怀,让世人一洗现代的烦躁与喧闹。
转过下城有几条古巷通往古嘉河,嘉水之上的“济川”、“利涉”古石桥下,经过清淤疏通,还自然河道本色,两岸植上倒栽柳,种满桃、杏、梨、樱、夜合花,铺草坪绿化带,岸上古码头、石条凳、凉亭有四季花圃,古民居阁楼,挂满红灯、招牌、间或有名人字画馆、茶楼、酒家、棋牌室、古玩展馆、平定评说馆、平定特产店、平定小吃店等等,形成文化、旅游、商贸、娱乐为一体的,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山水园林带。嘉河之上游船往来,码头岸边游人如织,如诗如画,照像、摄像移步即景。上城的古城墙倒映水中,船在水中游,人在天上行。“一沟流水几桥横,岸上人家种柳成,来岁春风千万树,绿烟和雨暗重城”,犹如宋代清明上河图再现。小桥、流水、人家、古河、微风、丽日,一幅多么美妙的泼墨山水画卷。
沿古大坡攀沿而上就是古宋城山上的上城,进入阳春楼城门,仍然恢复步行街古道,临街民居像下城格局一样恢复,平定师范整体搬迁后,修复州衙门,将其建成一座宝贵的文史资料库和刑法实品大观园。涌云楼一定要修复,一代宗师元好问深情的赞美故乡“莫笑山城小于斗,他州谁有涌云楼”。周边的城墙完整修复后,环城墙居高临下观古城景致,太平盛世万家灯火,一派人间天上景色。南营的天宁寺双塔修复后,成片古街、古院落开辟为小旅馆、客栈、曲艺馆、小商店、古玩店。让人们坐在山顶花园纵目四周青山重重叠叠,下城美景尽收眼底。入夜可在四周汉白玉石栏内闲庭信步,星空下古嘉河曲曲十里彩灯镶嵌流光溢彩,古街上火树银花不夜天,招牌、旗幡交相辉映,“只少明湖半城水,更看夜月放河灯”,客人置身仙境,流连忘返,品尝平定名吃:拉面、抿曲、抿圪蚪、撒、糊都、火烧、金银卷、芝麻糖烧饼、杨家沟豆腐宴、河头后河龙筋黄瓜干,尽情享受安乐自在的平定不夜城。
“平定砂锅亮晶晶”,是山西路人皆知的口头语,砂器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为贡品,分细砂、粗砂两种,有100多个品种,煮饭盛菜味道淳美,经久不坏,已远销全国及东南亚各国。与浑源砂器、宜兴紫砂陶齐名,史称“三鼎甲”,名闻中外。如镶嵌铜皮、铝片既美观又耐用,可深层次开发为老少皆宜的旅游保健系列工艺品,增值无限前景广阔。
宋金时代的“白釉瓷”,为全国五处优质粘土产地之一,可与定窑媲美。与介休、阳城窑同为中国瓷器发展时期的顶峰。民国时期又引进紫砂陶工艺,畅销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近期又挖掘出刻花黑釉瓷器。开发挖掘这些工艺名瓷、名陶、美术陶瓷、工艺陶瓷、日用陶瓷,茶具、酒具,会成为旅游业的旺销热点。
“平定铁器遍地有”形容古州铁器的高超工艺,针对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开发各种生产炊具系列保健铁器,是旅游者购买的热门物品。
崇尚文化、重视教育是平定文风昌盛的渊源,北宋末年在冠山上建有“冠山精舍”,其后历代先后建有“冠山书院”、“名贤书院”、“高岭书院”、“槐音书院”、“崇古书院”等。旧时塾馆广布城乡,书院驰名三晋。我们可借古州兴学传承,在冠山的周围兴办职教学院,把教育事业做大做强,作为平定的支柱产业,又是旅游的新兴景致。平定评说、邪鼓、社火、面塑、木刻、年画等民俗文化都有挖掘不尽的文化经济潜力。
综上所述,平定自古就是文化古州,近代“黑、白、黄”矿产开采逐步失控,山空水漏现象令人担忧,破坏了森林植被,污染了生态环境,工业低迷,农业十年九旱,资源即将枯竭,如不借旅游振兴调整经济结构,将白白丧失规模发展的良好机遇。
平定的历史(部分)
西汉建元元年(前140)
并州置上艾县,县治在今新城村。
东汉建安年间(196∼220)
徐干任上艾长,因病未到职。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
并、幽二州合为冀州,上艾县属冀州。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
上艾县属乐平郡。
东晋咸和七年(332)
雨雹。雹大如鸡卵,平地3尺,行人死者无计。
北魏登国元年(386)
上艾县更名石艾县。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
复称上艾县。
北魏永平三年(510)
上艾县安禄交村民始凿开河寺摩崖石像。
北魏孝昌二年(526)
复置石艾县。
隋皇十六年(596)
置苇泽县(即今娘子关),大业初废。
唐武德元年(618)
赛鱼置受州,辖石艾县。
唐天宝八年(749)
石艾县更名广阳县,徙县治于广阳(今属昔阳县沾尚乡)。
唐至德二年(757)
李光弼使部将张奉璋领兵守固关,以御叛将史思明攻打太原城。
唐大历元年(766)
河东节度使张奉璋在苇泽关西修筑军城,置承天军。
五代梁乾化元年(911)
赵王王钅容 会晋王李存勖于承天军,合宴同盟,共同对梁。
五代梁凤历元年(913)
晋王李存勖北征刘守光,经龙庄获白雉以为瑞,检校尚书王缄撰碑纪事。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
于广阳县置平定军。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
赵光义灭北汉,改广阳县为平定县,治徙榆关(今上城);又废承天军为寨。
县城兴工扩建,营修上、下城。
北宋庆历二年(1042)
河东路奉命铸大铁钱,平定为铸造地之一。
北宋熙宁年间(1066∼1077)
下城南营建天宁寺,太师蔡京书额;筑双塔,高10余丈,东西对峙。
北宋元丰六年(1083)
上城东南隅始建儒学。
北宋宣和六年(1124)
岳飞22岁,第二次从军,投河东路平定军。靖康元年(1126),岳飞参加河东抗金战事。九、十月间,平定军陷落,岳飞回汤阴家中。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
平定县升为州治,属太原支郡,领平定、乐平二县。
金大安二年(1210)
平定州刺史赵秉文修筑涌云楼。
元至顺二年(1331)
建冠山资福寺。
元至正二年(1342)
地震。声如雷,裂地尺余,民房皆倾。又大旱,从春至秋,人有相食。
元至正五年至十六年(1345∼1356)
吕思诚任中书左丞,于冠山建吕公书院。
元至正十一年(1351)
地震。半月方止,房屋坍塌,死伤甚众。
元至正十九年(1359)
蝗害。稼禾俱尽,蝗至遮天蔽日,碍人马不能行;饥民捕蝗以为食,继之,则人相食。
明洪武元年(1368)
始办邮传,在东关长乐坊建递运所一处。
明洪武二年(1369)
知州程宗道在下城建学宫,亦名圣庙(今县实验小学校址)。
明洪武三年(1370)
知州程宗道在上城建州署(今平定师范附属小学校址)。
明洪武四年(1371)
在西沟、谷里(泊里)建炭窑两处。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
在州东50里处建柏井驿,隶属乐平县。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
在州东南5里处,由千户汤泉建演武场。
明正统四年(1439)
知州叶嵩建预备仓,储粮备荒。
明成化二年(1466)
平定州治铁制器业全省领先,时全省共有冶坑制铁场19处。
明成化九年(1473)
连年旱灾,平定州秋粮免征。
明弘治十六年(1503)
知州吴贤在下城十字街南嘉河上兴建石桥一座,名济川桥。
明正德元年(1506)
知州景芳在西关置官桑园。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
娘子关置城守,设百户一员。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
知州宋沛主持,延论纂修《平定州志》。
明崇祯六年(1633)
李自成农民***军自南阳胜、张庄、陈家庄、大石门、石门口一线至柏井驿,本县众多农民加入***军。
明崇祯十二年(1639)
天大旱,蝗虫成灾,人相食。
明崇祯十七年(1644)
二月,农民***军攻克州城。
五月,李自成由燕京败退路经州城。
傅山避居平定大峪张氏峪园、嘉山及七亘别业等处,作《东池元夜》等诗。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四月 法、德提督巴戈·欧贝率马步兵千余人入侵娘子关、固关。州城大乱,知州白昶弃城逃跑。
本年 州城设地方巡警营。
清光绪二十八(1902)
挪威传教士亚拿居州城东南营传教,后于民国四年(1915),在县城钟楼巷建福音堂,设基督教神召会总会。
本年 太原经平定至正定的步班邮路通行,全长190公里。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二月 州人蔡侗等人力保矿权,集股设立“丰晋矿务总公司”。
本年 州城设立邮寄代办所,开办邮政业务。
本年 银元开始在本州流通,先为墨西哥“鹰洋”。
本年 冠山书院改称平定中学堂,堂址上城。为省内最早建立的中学堂之一。
清光绪三十年(1904)
州人冯司直、陆近礼被选为省首批官费留日学生。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七月 正太铁路振头(石家庄)至阳泉段竣工通车。
本年 关存禄(河北任丘人)在阳泉楼儿街始创境内第一家照像馆——宝光照像馆。
本年 意大利商人布士果在娘子关开设酒店,屡滋事端,侮辱华人,被天津海关道捕获。
本年 山西争矿运动爆发,平定学界、商界及各方人士纷起响应。州城诸士绅成立矿务公会、保艾公司等,抵制英国福公司,力争矿权。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十一月九日 平定各界千余人为抗议英国福公司在平定开矿而蹈海的留日学生李培仁(山西阳高人)举行追悼大会,并声援全省争矿运动。
本年 平定保晋总公司成立,始用机器采煤,揭开平定近代工业序幕。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美国牧师库范恪来本州传教,始居东门外仁和堂附近。后于宣统元年(1909)在姑姑寺设教务办事机构。
本年 州城始办电报业务。
本年 永茂煤油专营商店在阳泉镇开业。
本年 平定中学堂附设高等小学。
本年 英国福公司在山西人民强烈反对下,被迫从平定、盂县、潞安等矿点撤出,争矿运动取得胜利。
清宣统元年(1909)
州城学堂举行小学生会考,流杯池学堂、平潭街学堂分别获第1、2、3名。
本年 任忠(荫营人)、郭凤梧(三泉人)集资在荫营镇创办平定首家资本主义性质的硫铁矿公司。
本年 外籍神职人员巴司铎在河底镇购地15.5亩建天主教堂。
清宣统二年(1910)
九月 平定生员王士秀当选为山西咨议局常驻议员。
本年 基督教友爱会在州城建图书馆,在义井建学道院。
清宣统三年(1911)
十月十日 辛亥***爆发,平定民众关注。
十月二十九 山西独立。阎锡山被推为山西军政府都督。军政府东路军总司令姚以阶率兵抵娘子关布防以御清军。
十一月四日清政府新任山西巡抚吴禄贞与阎锡山在娘子关会晤,议定组织燕晋联军。合攻北京。
十一月十五日 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遣张锡銮率军进逼山西,阎锡山领两标(两个团)抵娘子关增援民军。
十二月十一日 州城及娘子关绅民推代表2人赴清营求和,被曹锟以民奸细杀死。
即日,民军败,阎锡山从娘子关返太原。十三日,清军占领娘子关。
民国元年(1912)
三月 改平定直隶州为平定县,属冀宁道辖。
四月二十九日 李素、宋汝梅在北京召开的临时参议院会议上当选为庶政委员
九月十八日 孙中山乘火车抵晋,阎锡山在娘子关车站迎接,陪同到太原。二十一日,孙中山离并途经阳泉,视察煤铁矿。
本年 县署知事吉廷彦在上城凿井汲水,建“甘泉亭”。
本年 平定县女子初等小学创立。
本年 县城筹建教育图书馆,馆址在上城。
本年 平定晋新石印馆创办。
阳泉市历史悠久,据20世纪50年代从平定西北枣烟、大梁丁等地出土文物考证,旧石器时代中期,便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唐虞夏商时,今阳泉市境相传为古冀州之地。春秋时,今盂县地有仇犹国。周贞定王十二年(前457),晋卿智伯灭仇犹;十六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分晋,市境属赵。秦属太原郡。西汉初,于市境置上艾县,县治在今平定县新城村,属并州太原郡。东汉,上艾县属冀州常山国。三国时,南北分属魏并州乐平郡、新兴郡。西晋沿用曹魏旧制。东晋十六国时,历属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北魏等国。北魏时南北分属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和肆州新兴郡定襄县。后全境属东魏和北齐。隋时于今娘子关置苇泽县,属井州,后废;于今盂县境置原仇县(后改称盂县),与石艾县同属辽州。唐初,市境属受州,后受州废,石艾、盂县先后属并州、太原府;天宝元年(742),石艾更名广阳,徙县治于广阳村。五代历属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广阳县为平定县,县治迁回平定上城,隶平定军;盂县属并州;之后,平定县、盂县同属河东路。金升平定州、盂州,属河东路、河东北路。元属冀宁路。明,盂州降为县,与
平定州同属山西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平定为直隶州,增领盂县、寿阳县,属山西省。民国初为平定县和盂县,属山西冀宁道,后直辖山西省。抗日战争时期,平定分置平定(路北)县、平(定)东县和平(定)西县,盂县分置盂(县)平(山)县、盂(县)阳(曲)县、盂(县)寿(阳)县;正太铁路以南的平(定)东、平(定)西二县属晋冀鲁豫边区,以北各县属晋察冀边区。解放战争时期,平定、盂县逐渐恢复原建置;1947年5月4日,以原平定县的一部分设阳泉市,以后一度改称阳泉工矿区。阳泉市(工矿区)先后归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华北人民政府、山西省管辖。新中国建立后,阳泉市(初为工矿区,1952年恢复市建置)数度由晋中(榆次)地区(专署)代管,平定县、盂县则属晋中(榆次)地区(专署)。先后置城区、郊区和矿区。1983年9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平定县、盂县划归阳泉市,阳泉市成为由山西省直辖的下辖两县(平定、盂县)三区(城、矿、郊)的城市。
1983年9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平定县划归阳泉市
之前都是归平定管或分而治之
详情请看《平定州志》
|